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虽然说央行里很多都是同年,但王韶的级别还是不太一样的。 毕竟是排在前几位的进士,在别的进士还在候缺的时候。 王韶就已经补缺了,这一点就体现出了不同。 只是既然有缺了,怎么还来到自己这里,欧阳辩倒是有些诧异的。 无论是好奇也好,还是说接待老同年也好,欧阳辩都必须出面。 “子纯兄别来无恙啊!”欧阳辩在公廨接见王韶,表现得既诚恳又热情。 王韶看着欧阳辩,嘉佑二年后,两年多的时间不见,当年那个扎着半长不短的小孩子,现如今已经和自己差不多高了,脸上的笑容和当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身份地位却是截然不同了。 他王韶在一个偏远地方当主簿,每天在知县县丞手下抄抄写写。 而自己的这个同年,却已经是名震天下的大宋财神,掌控着大宋的经济命脉,往来的都是中央高级官员,时常被皇帝召见,去外面出差的时候,州府的长官想要见他一眼,还得看他的行程,这境遇之差别判若云泥啊! 不过欧阳辩诚恳的笑容,唤醒了他往昔的记忆,王韶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季默兄别来无恙!” 欧阳辩哈哈大笑,走上前就用力地抱了抱王韶,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抱完之后,欧阳辩就拉着王韶坐到茶桌前,烧水洗盏泡茶。 王韶笑道:“季默还是喜欢这么喝茶。” 欧阳辩哈哈一笑:“茶是性命,不饮没命;每天一杯茶,身体顶呱呱。” 王韶忍不住哑然失笑:“又是这套歪理邪说。” 两人从茶切入,回忆起当年一起参加文会宴会的事情,王韶又说起补缺之后每日的蝇营狗苟,虽说是见识了一些人情世故,但终究觉得是在虚度时日之类的话。 欧阳辩一边听一边回应,朝九晚五的社畜生涯,没有谁比他更加清楚的了,倒是让王韶颇为惊奇。 “季默,我这一次来,是听说你这边筹办了护卫队,我希望能够来你这里历练历练。”王韶也不客气。 欧阳辩惊诧道:“子纯兄,主簿官虽小,但也是正途,你先熬个几年,到时候朝廷开制科,只要考中,你就可以升迁,甚至回京做京官,这可是正途,何必急在一时?” 王韶笑道:“这些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我不太喜欢,你知道的,我其实更加喜欢军事一些。 每日在县衙里面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着实让我感觉到头痛,还不如来你这里,带带兵,实践一下我读过的兵书。” 王韶这么一说,欧阳辩倒是释然了。 王韶对军事的确很感兴趣,之前在嘉佑二年的时候就知道了,再结合王韶以后的经历,便知道王韶的选择其实是挺符合他的个性的。 王韶作为神宗时候的名将,虽然是进士出身,但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沙场中搏杀出来的名将。 尤其他是一个战略家,后来的《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所纳。 他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并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 后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后来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三奇副使”。 这是个罕见的战略家。 这一点从他的指挥作战风格可以看得出来。 他善于用兵,极有谋略。 每当带兵出去作战,都事先把部下各将领召集起来,告诉他的作战计划,然后再也不过问了,而每次战斗都能取胜。 有一次夜晚,他在帅部帐中睡觉,部队前锋与敌人发生遭遇,双方发生激战,箭石如雨,杀声震天,军部那些侍者都颤抖不已,而王韶仍安然酣睡。 这就是王韶。 王韶能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欧阳辩断然应承下来:“子纯兄是大才,能来自然是我的福气,断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子纯兄不如把参谋处给带起来如何?” 王韶有些疑惑:“参谋处?” 参谋他知道,是唐后期节度使幕僚之一,掌参预谋画,但参谋处他则是第一次听说。 欧阳辩解释道:“参谋的意思你应该是知道的,参谋处大体意思一致,但参谋处的权限却要大得多。 在我的设计之中,参谋处应该是军队的大脑,参谋处是央行军事的指挥中心,负责贯彻执行央行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报。 拟定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并部署协调作战行动。 并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武装力量建设计划,掌管护卫队队的组织建设、装备计划以及军事训练、行政管理等事务。” “嘶,那岂不是说,参谋处什么都管?” 王韶倒抽了一口凉气。 欧阳辩说让他担起参谋处的担子,他还以为只是战时出出谋划,没想到竟然要掌管整个护卫队。 王韶很感动,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欧阳辩笑道:“只是统筹而已,训练有护卫队队长负责,装备等有后勤处负责,参谋处则是作为统筹,将各个部门统合起来,当然啦,最重要的还是指挥并部署作战行动。” “季默,我虽然对军事感兴趣,可是,我并没有……” 王韶不是很有信心。 欧阳辩笑道:“谁都从不会开始,咱们有时间,到时候就是打土匪而已,慢慢练就是了。 而且参谋部也有种家、折家等将门子,你只要将他们统合起来就好了,子纯兄,你堂堂嘉佑二年进士,不会没有这点信心吧?” 这是在激将了。 王韶笑了起来:“你小子还对我使激将法呢,成,你成功了,这事我接下来了,你放心,保证给做的妥妥帖帖!” 欧阳辩大笑起来。 一时间,他志得意满。 谁能够想到,一个小小的护卫队,竟然集结了王韶、种谊这两个以后的大宋名将? 这等豪华的阵容,若是干不出什么来,他欧阳辩也可以赶紧找个河投了,灰溜溜回现代继续当社畜去了,免得丢了穿越者的脸。 有了种谊、王韶以及狄家家将主持,欧阳辩总算是暂时可以暂时从繁杂的事务之中脱身了。 时间进入了嘉佑五年四月。 这个月欧阳辩将重心转移到了家里。 他得安慰他的老父亲。 梅尧臣死了,去陪他的五白了。 “自有五白猫,鼠不侵我书。 今朝五白死,祭与饭与鱼。” 爱猫如命的梅尧臣梅直讲染了疫病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友情几十年了,梅尧臣的去世,对欧阳修来说打击非常大。 欧阳辩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回家看完欧阳修。 欧阳修请了假在家休息,见到欧阳辩,开心地笑了起来。 欧阳修的身体状况这几年就不太好,现在看起来似乎更不好了。 欧阳辩和父亲聊了起来,欧阳辩抱怨道,几案之劳,气血极滞,左臂疼痛,强不能举。 欧阳辩哭笑不得:“你就别给别人写那么东西了。” 欧阳修叹息道:“可都是好友们拜托过来,哪里能够不写呢,有些人还是我的好友,他们的墓志铭,我总该尽点心意。” 欧阳辩扫视了一下桌案,上面就摆着《程公神道碑铭》、《唐君墓表》、《张君墓志铭》、《王公墓志铭》、《吴公墓志铭》等数篇墓志铭。 欧阳辩劝道:“墓志铭还是别写了,这事过于繁重了,墓志铭讲究真实可信,你又是个认真的,每次都得反复核实墓主的所有生平事迹,看那么多东西,你眼睛也受不了。” 欧阳修苦笑道:“还是得写,就像你梅世叔的,我和他这么多年的朋友,他去了,我当仁不让得写的。” 欧阳辩看了一下已经写了一半的《梅公墓志铭》,沉默的点点头。 欧阳修道:“我这身体是越来越差了,好在你也有出息,老大也结婚了……” 欧阳修低声似乎在自言自语:“……前晚我正在灯下读书,忽然听到一阵声响从西南方向传来,我当时吃惊地侧耳聆听,心中暗暗诧异。 ……那声音,初听时就像淅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间奔腾澎湃,好似夜间波涛汹涌、风雨骤至; ……又像是金属相击发出的鏦鏦声响,或者是军容整肃的部队黑夜行军,悄无人声,只有齐刷刷的脚步声阵阵响过……” 欧阳辩默默地叹了一口气,这是已经开始出现幻觉了啊。 欧阳修:“……啊,原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到了!” 欧阳辩:“……” “爹……你就别太伤心了,明天我带你去城外游玩,实在不行,咱们就去玉仙楼,据说最近有几个清倌人……” 欧阳修眼睛一亮:“说的什么混账话,儿子带父亲去逛青楼,像话吗……” 欧阳辩不由得有些惭愧。 “……不用你带,我自己认得路,记得给我打好掩护。” 欧阳辩:“……” “哦,对了,梅公的悼词我写了好长一段时间都写不完整,甚至都提不起笔来为好友写一句哀悼之词,你……帮我写一写吧。” 欧阳修沉默了一会,又道:“梅公的后事我原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但我着实有心无力,料理后事的事情你也帮着操办一下。 梅公一生官卑俸薄,骤然离世,遗下寡妻幼子和年迈的高堂老母,景况萧条,令人唏嘘!……” 欧阳辩轻声道:“父亲你好好休息便是,这些我来处理,我将之前借给他的院子给过户过去给小世兄,然后给两个西湖城的店铺,让小世兄无忧无虑的长大,至于荫官的事情,还得父亲你去办了。” 欧阳修总算是露出笑容了,在欧阳辩的服侍下喝了些汤药,然后沉沉入睡。 至于什么去玉仙楼的事情,不过是父子之间的打趣罢了,这时候的欧阳修哪里有心情,就算要去,也得身体好了再去。 欧阳发携妻子去了杭州,胡瑗去世之后就在杭州住了下去,还没有回来呢。 父亲病了,欧阳辩赶紧修书去杭州,希望大哥赶紧回来。 三哥欧阳棐则是去了狄青那里学艺去了,倒也不必专门叫回来。 欧阳辩让二哥欧阳奕和母亲照料父亲,自己带上于谋陆采薇,去梅尧臣的府上帮着料理后事。 梅尧臣府上来了不少人,同僚好友等等,但大多都是看了看留点钱就走了,欧阳辩到了,赶紧安排灵堂等诸多事宜。 梅尧臣算是朝廷要员,欧阳辩赶紧写了讣告让人送去礼部,之后的定谥号、追封之类都需要礼部去处理。 欧阳修身体不佳,作为死者最好朋友的儿子,欧阳辩责无旁贷,从丧礼开始到结束,都是欧阳辩出面在料理。 等丧礼完成之后,欧阳辩便让开封府管理房屋过户的人亲自来这里办理,将院子过户给梅尧臣才两岁的幼子,又将店铺转到他的名下,这才算是将所有的事情料理明白了。 至于给这个小世兄荫官的事情,得等欧阳修自己病好了再办吧。 欧阳辩感觉忙活这个事情比他筹办央行和筹办央行护卫队还要累。 主要是宋朝的丧礼着实过于繁琐了,还得照顾人家老母亲和寡妻的心情,好在有陆采薇去陪伴两个女人。 他和于谋统筹全局,他手下的人也多,随时叫过来帮忙处理就好了。 他主要是接待宾客,梅尧臣还是认识了不少人的,宾客来了,梅尧臣寡妻老母都不太善言辞,只能欧阳辩来代为作答。 不过整个过程下来还是收获了一些东西的。 宾客对欧阳辩啧啧称赞,认为欧阳修急公好义,而代生病的父亲来帮好友料理后事的欧阳辩,则是个大大地孝子,父子俩都是大大地好人之类的话。 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 在宋朝做官好名声是非常重要的,而孝道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页面连接:http://www.hncyxrmyy.com/book_0_tudhh/qqqtyhxy.html

手打小说网 138看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耽美小说网同人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