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当所有人洗耳恭听李申之的高论时,他的一句话却将众人吓了一跳。

李申之说道:“想要开源很简单,行熙宁新法便是。”

熙宁新法,便是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号称华夏文明三大变法之一,与商鞅变法,戊戌变法并称于世,三大变法皆是划时代的改革,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划分,可见其地位之重。

而王安石的变法的重要性,历来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

王安石变法之时,是北宋的神宗皇帝赵顼在位,年号先后叫作熙宁,熙丰,因此又叫作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宋朝人自己喜欢把这场变法叫作“熙宁新法”。

熙宁新法看似遥远,其实不过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事,王安石去世不过五十多年,活在当下六七十岁的人,或许还与王安石有过交往。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代都不乏能臣,每个朝代的有识之士都积极地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

翻开史书,到处可见“富国十条”“强兵九策”“破虏六法”“实边七方”……

其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全都是在商鞅变法的耕战体系之上的延伸,是依据当时的事实际情况进行的改造。

唯独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纵观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唯一勉强可以与商鞅变法的伟大程度相提并论的一次变法活动。

当李申之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洋洋得意地等着捧哏上场。

可是扫视了一圈自己的盟友,只见他们一脸的猪肝色,没有人接茬,让李申之尴尬不已。

韩平观察了李申之的脸色,感觉李申之不像是故意说出王安石的熙宁新法来捣乱,便解释道:“靖康之难始于王安石,申之怎可行此祸国殃民之法。”

这次轮到李申之被雷击了,他目瞪口呆地看着韩平,又扫视了学舍内的一圈同窗:“王安石祸国殃民?”

众学子默默点头。

李申之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一阵恍惚。

莫非自己来到的这个世界不是原本的宋朝?是一个平行的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安石是一个堪比蔡京秦桧的大奸臣?

殊不知王安石的的确确被黑了一千多年,直到辛亥大变革时期的梁起朝(被屏蔽怕了,用化名,看官见谅)才为他正名。

在北宋亡国直至清末,黑王安石就和黑秦桧一样,是政治正确。

李申之纵使积累了浩瀚的无用小知识,终归有自己的盲区。

稍微花了些时间,李申之接受了这个现实,稳定下来情绪,理清了其中的关节。

一直以来,他将荆公王安石视为偶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比岳飞差。

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更是成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

岳飞能救得,同样也能为荆公正名。

只想了片刻,他便搞明白了王安石的地位,厘清了他背黑的逻辑。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活人向死人的一次甩锅。

北宋亡国了,就要有人背锅。因为南宋的建立,北宋的皇帝不能背锅,只能让当臣子的来背锅。而蔡京童贯这些人的分量不够,他们便把王安石搬出来鞭尸。

再加上北宋折腾了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以高滔滔和司马光所代表的旧党胜出,王安石领衔的新党完败告终,他们便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通过自己掌控的话语权,对王安石肆意进行诋毁。

这一刻,李申之再次键盘附体,开口群嘲道:“你们这一群伪君子,享受着荆公遗泽,却在这里诋毁荆公,可还要半分脸面?!”

说着话,李申之伸手拍着自己的脸庞,拍得pia`pia`作响,脸上尽是嘲讽之意。

这些学子们都是二十郎当的小伙子,能在府学之中读书的人都是街坊邻里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羡慕的眼神之中,养尊处优惯了。

他们哪见过什么是喷子啊。

没有经历过键盘大战的洗礼,就他们那脆弱的小心脏,只需要一句话就被点炸了。

李申之的一句群嘲,成功地引起了学子们的怒火,就连韩平都变得脸色窘迫,胸口剧烈地起伏了两下才平息下来。

有脸皮薄的学子,当场反驳道:“王安石有什么遗泽?尽是写祸国殃民的举措。”

李申之说道:“荆公的农田水利法,极大地增加了农田产量。若没有富足的粮食,你们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读书?”

在王安石的主持之下,农田水利成了主要政绩之一,极大地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南宋时期,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石。

宋代的一亩与现代相差不大,一石的重量也与现在相差不多,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南宋时期土地的亩产达到了四百斤。

而华夏大地上农田的亩产再次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要到1980年以后承包制全面落实才逐渐赶上。直到2000年的时候,农田的平均亩产才相当于宋代的六石。

就这亩产六石的产量,还是有农药和化肥的加持之下,经过了数十年现代选种育种培育,有着大量的现代化机械耕作的结果。

当然,这与南宋占据着华夏最适合耕种的土地有关,但不得不说南宋的农业水平,是华夏文明史中现代农业全面普及之前最高的产量,没有之一。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亩产,即便南宋初期农民的税赋高达七成,却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暴动。

其中缘由,只要与别的朝代对比一下,便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是史上有名的轻徭薄赋的时期,那时候税赋只有一成,税收比例只有宋代的七分之一。

那时候的百姓们身上的压力很小,生活也很富足,是华夏史上最负盛名的盛世之一。

然而汉代的亩产折合成宋代的度量衡之后只有一石,即便是只收一成的税,农民每亩地只能结余九斗粮食。

到了南宋,亩产四石,收走七成的税之后,农民手中依然可以结余一石二斗,受尽严苛剥削的南宋农民竟然比轻徭薄赋的文景之治时代的农民收入还要高。

而剩下的二石八斗粮食,哺育了文人士大夫们憧憬的“最好的时代”。

简言之,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使得宋代粮食产量极大地提升,进而让肮脏腐朽的北宋还能奇迹般地多活了许多年。

就凭这一点,说一声荆公千古都不为过。

反驳的学子显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说道:“那青苗法又如何说?强迫农民贷款种田,导致农民不堪重负,最后破产卖田。”

李申之冷笑一声,说道:“青苗法颁布的时候,是让官府设置贷款,农民可贷可不贷。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那些官员们强迫农民贷款,导致了你所言之事。如果没有司马光这厮在背后撺掇,那些官吏们敢这样吗?”

甩锅谁不会,你们能甩锅给王安石,我就不能给司马光甩锅吗?司马光背后的高滔滔咱不敢随便说,但你司马牛的坏话还是可以说几句的。

青苗法的确是放了贷款,而且利息高达二分。这要是放到现在,那妥妥的是高利贷。


页面连接:http://www.hncyxrmyy.com/book_0_yhdyx/yuuqnxyd.html

手打小说网 138看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80电子书战神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