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却说李申之让张牧之先把可靠的人手挑选出来,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临别之际,张牧之愁容满面地对李申之说道:“俺心里一直悠着一件事,还请公子上上心。”

张牧之向来对李申之毕恭毕敬,很少用这种半命令的的口气说话。

李申之感受到了他态度中的重视,暂时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什么事这么重要?”

张牧之说道:“自从当年杜充掘了黄河河堤,河水年年泛滥,时常流到江淮之地,应天府也在洪涝泛滥区域之内。公子若是要修堤筑坝,还需早些行动才是。”

“哦?”李申之有幸在视频小软件上见识过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在现代社会中尚且会造成那么大的灾难,更何况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朝,在百废待兴的应天府,便焦急地问道:“你知道该怎么修堤坝吗?”

张牧之说道:“俺早些年跟着巡河的官吏混过,知道些其中的道道。若是在杜充掘黄河之前,只需要把堤坝的薄弱处加固一番便可。但是现在黄河决堤,河水没了约束到处乱窜,只加固河堤反倒没用。想要防备洪涝,有两种方法,不知公子打算选哪一种?”

在北宋朝时,黄河的水患大体上得到了控制,大约从郑州开始便一路北上,从山东入海。

但是自从杜充掘了河堤之后,黄河开始向东南方向流,在江淮一代肆虐,最后借淮河河道入海,史称“夺淮入海”。在这段时期,黄河的泥沙在淮河水系中淤积,对淮河水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等到后来金人占据了黄河流域,更是置黄河于不顾,任其随意肆虐。

在金人看来,一条肆虐的黄河才是好黄河,可以削弱宋人,是以他们更懒得治理黄河。

在元朝更是如此。

直到明朝时期,华夏人重新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才开始逐渐加固黄河堤坝,让黄河不再年年泛滥。等到潘季驯发明了“束水攻沙”的策略,黄河中的泥沙才逐渐得到了控制。

到了民国,某人又决了黄河大地,一时间荼毒生灵无数。

直到当代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得到了恢复,黄河中的泥沙才得到控制,而黄河才不成为洪涝灾害的源泉。

黄河的成功治理,是集国家意志为核心,以科学的方法,由几代人艰辛的努力才得以达成。

如何预防黄河的洪涝灾害,仅仅凭借身处下游的应天府,以及应天府一州之力,想想都让人有些绝望。

没想到张牧之竟然有方法能治理洪涝,倒是一个意外惊喜。

李申之不懂就问:“都有什么方法?”

张牧之说道:“这头一个方法较为稳妥,乃是筑城法。在乡民集中的区域筑起一坐小城,等到洪涝灾害来临之时,将乡民们聚拢在城内,然后关闭城门,用沙袋将城门的缝隙堵死。等到洪灾过去之后再开城门便好。”

李申之脱口问道:“那若是城门漏水呢?”

张牧之道:“没有不漏水的城墙,只是些许的漏水并无大碍。只需要另派人守在城门口,一旦城门口积水过高,便组织人手在城墙上将水吊起倒回城外便可。”

“平日里也可以将粮食和器械存放与城中,这样即便是发生洪灾,也不会断粮。”李申之引申了自己的想法,忽然想到一个疑问,便问道:“可是百姓如何知道洪水何时会来?何时该到城中躲避?”

古代没有卫星云图可以预告天气,无法估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更无法预测洪水的到来。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预测洪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张牧之说道:“虽然无法预测洪水何时到来,但是到了雨季之后,只要雨势稍大,洪水十有八九要来。公子只需要知会乡老,让雨水稍大之后便即刻组织百姓进入城中便可。如若雨过天晴洪水未来,再让百姓出城便是。”

这不得不说是现有技术水平下最天才的想法。

黄河决堤已是事实,每年发生洪涝灾害是大概率事件,多防备着点总没有错。

虽然十次下雨最多有七八次会引发洪灾,但十次下雨一定要躲避十次,多躲避的那三两次是值得付出的小小代价。

向李申之解释完,张牧之继续说道:“只不过筑城成本不低,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在短时间内筑城颇为不易,此时还需公子与那张相公好好说道说道。”

古时候筑城倒不一定费钱,但是一定很费人。在张牧之看来,想要让应天府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非尽全府上下之力不可。

李申之深以为是,继续问道:“那第二种方法呢?”

张牧之说道:“古人尝说‘堵不如疏’。头一种方法虽然能保住百姓,但却保不住地里的庄稼。若是农田每年都被洪水这么糟蹋几次,用不了几年咱全都得被饿死。而这个疏之法,虽然管用,却有些缺德。”

“哦?”李申之倒是好奇:“怎么个缺德法?”

张牧之说道:“咱们只需要依据应天府的地形,沿着地势高的地方围起一道堤坝,把洪水引到别处。然后再将应天府内的河道疏浚一遍,保证自家地里不积水,这样一来便不怕那洪水肆虐。”

没想到张牧之这个土匪出生的人,竟然比许多地方父母官都要有良心。

一个土匪都知道把祸水引到别处有损阴德,而许多地方官却堂而皇之地以邻为壑,干着损人利己的事情。也不知到底谁是官,谁是匪。

看到李申之脸色有些犹豫,张牧之说道:“不过现如今应天府周边也没甚百姓,把洪水引向别处也不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害,倒是也可以一试。”

李申之拍了拍张牧之的肩膀,说道:“明白了!稍后我就会与张相公商量此事。”

丝毫没有耽搁,李申之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工地的施工方案,便骑马回城找张浚去了。

与张浚陈述了张牧之的话,两人简短地讨论了一番。

两个方法的利弊很快便琢磨出来。

简言之,头一种方法用起来简单,施工难度低,但是对应天府的生产破坏比较大,不是长久之计。第二种方法效果更好,但是施工难度太大,并且以邻为壑的名声不太好听。更重要的是,把洪水引去的地方,日后也会是应天府的管辖范畴,总有种自己给自己挖坑的感觉。

最后,李申之说道:“好叫张相公知道,想要真正解决黄河水患,有两件事非要做到不可。”

张浚正愁得眉头不展,问道:“哪两件?可有把握做到?”

李申之面色郑重地说道:“把握自然是有,但绝非一两年之功。”

“申之且说。”张浚腰杆挺直,身子朝前挪了挪。

李申之说道:“头一件,便是把杜充掘开的堤坝给堵上,让黄河重回故道。这样一来,只需要加高黄河两岸的堤坝便好,其他地方再无大洪涝的威胁。”

黄河的掘口现在金人的地盘内,想要堵住这个决口,非金人同意不可。

张浚觉得这个法子有些不太现实,便问道:“第二件事是什么?”


页面连接:http://www.hncyxrmyy.com/book_0_yhdyx/yuuqyyuj.html

手打小说网 138看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正经小说网爬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